杨贇:融合与创新——2018里昂灯光节

  今年12月份,由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主办、仰光传媒承办的“2018欧洲灯光节的巡礼——第28届仰光海外灯光之旅”顺利举办,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资深会员、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照明所所长。在法国动荡的环境中,杨贇博士对该灯光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回国后写下了这篇名为《融合与创新——2018里昂灯光节》的解析。

  杨贇博士深入黄马甲运动写下的文章,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别忘了文章底下打赏作者,打赏名单小编之后也会整理给杨贇博士哦。

  2018年里昂灯光节伴随着法国动荡的政治局势落下了帷幕。黄背心运动似乎丝毫没影响到人们参与的热情,在灯光节主要的展示区域内,依旧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水泄不通……显而易见,里昂灯光节不单单是一场光艺术饕餮大赏,更成为里昂对接世界的端口和钥匙,成为里昂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文化名片,亦是里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里昂灯光节——这个城市最大的的盛会的成功,是多方面、多维度、体系化运营管理下的硕果,总结起来,可以就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里昂灯光节是目前世界上起源最早、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灯光文化活动。今日呈现的人声鼎沸、声名远播之盛景,绝非一蹴而就,既有其悠远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又有其在运营上的精心布局与策划,还有其在艺术品质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1989年,里昂立足于城市发展、经济促进、文化传播的需要,由政府、技术、艺术等多部门协同努力,制定了里昂照明规划,将灯光节这一宗教节日的发展成为该城市一大文化盛事,就此每年12.7-10日成为 “里昂灯光节”固定的活动周期。

  里昂灯光节举办迄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俨然变成全球上此类城市级别灯光活动之里程碑和标杆。它的成功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里昂本身的文化魅力,更让全世界看到了城市照明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带来的巨大效益——充分带动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使里昂从一个衰落的纺织工业城市变华丽转身成为知名的观光旅游城市,获得极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过30年的沉淀和积累,里昂灯光节慢慢的变成了了里昂最有价值的城市IP和品牌,它不仅助力于城市职能转型、经济发展带动,而且还在承载着文化、创意类的内容及服务的输出——这一新兴价值创造的职能。

  里昂灯光节每年大概都有40-50个作品展出,2018年最后呈现出的是41件作品。与国内其他灯光节的不同之处在于,这41件作品的放置范围比较分散,大多分布在在索恩河两岸的老城区及富维耶山面向索恩河一侧的区域内,分布面积较大,无显著边界,不售门票。这就对整个游览线路的规划提出了较高要求,那么从规划层面看,里昂灯光节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里昂灯光节的游览区域无显著的边界与指示,组织者用非常经济、实用、艺术化的手法实现了这一难题。

  光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主办方通过改变常规的、现存的城市功能性照明的光色这一手法,将主要的游览区在夜晚的城市基底渲染成不同的色彩,使游客非常清晰迅速地就能识别出灯光节游览区的位置和范围。主办方基本上以索恩河为界,位于河西的老城区和山区,城市功能性照明被改装后成为神秘而高贵的蓝色系,而位于河东的商业区,则用鲜艳醒目的红色来进行区分。

  不同的色彩能带来更高的视觉敏感度和刺激,用这一手法将空间的区域和边界进行标定,即切合主题又简捷高效——

  • 渲染氛围:对于灯光节这种群体性的文化活动,过于分散的作品设置容易淡化整个区域的主题性和聚合感,通过光色的标定,尤其是红色,那种热烈、愉悦的视觉体验立刻跃然纸上,将节日氛围烘托的恰到好处。

  • 经济高效:光色的变化,主办方用了一种非常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实现,滤色片虽然寿命短,但其相对低成本、易装卸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主办方正是用这种经济性很高的“老办法”解决了数量大、范围广的区域标定问题。

  • 切合主题:在里昂灯光节期间,没有围栏,没有大量繁多的道旗广告,河东河西两大片区自身的特色和氛围正是通过光色的差异化得到了体现和强化。这对于两个片区自身特有的文化传播和游客的自身的方向定位,都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功效。是“用灯光解决灯光节的问题”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里昂灯光节的选址大多分布在在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区域,尤其是索恩河两岸。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灯光和城市的结合与融入的问题,里昂的做法给出了很有借鉴意义的答案。

  •融合:里昂灯光节期间,白天如常,夜晚绚烂。灯光节对城市白天景观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有限,但是晚上又赋予了整个城市另一番梦幻景致。灯光节的作品设置基于两个原则的控制下,做到了光与城景的完美融合。

  首先,大型灯光作品都是基于现有城市要素进行设计实施的,没有尺度上、规模上对现有城市景观影响很明显的新设灯光作品出现,比如利用广场上的巨型摩天轮、河边连续的建筑界面、山上标志性的大教堂、现有的城市雕塑等,这样就在城市尺度上保持现有古城面貌的完整和和谐。

  其次,对于新增加的光艺术装置,其形式和尺度与旁边的环境的协调性把控严格,其高度、规模都是根据所处环境的空间进行打造,实现了因地制宜、融合共生目标。更有一些灯光装置,完全是附着于现有城市元素之上(比如道路、景观绿化),顺势而为,形成了与环境亲密无间的光艺术作品。

  因此,在整体效果上,大型的灯光作品多数是城市地标元素在夜间的再次绽放;在局部空间内,一些小巧精致的灯光装置不断带给游客意外的惊喜和感动。使得灯光节作品和城市空间完全有机地生长在一起。

  •强化:根据里昂灯光节呈现的最终成果,其作品设置的位置和形式,非常符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于城市意象组成的五要素的描述:区域、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里昂灯光节对于能凸显城市形象和文化的要素也进行了精心提炼,并且用灯光进行了强化。具体如下:

  1)区域:整个灯光节设置在沿河两岸的老城区,用光色对游览区进行标定和区分。

  2)道路:整个游览区内,照明的作品主要围绕三类道路进行布置,主要商业步行街、索恩河滨水步道,以及老城区内的步道路。这些道路本身也是城市的主要脉络。

  3)边界:索恩河的滨水界面,无疑是这个区域的城市景观中最重要和醒目的边界,灯光节将索恩河靠山的一侧作为凸显滨水边界的灯光艺术展示面,设置了联动的投影秀及光束灯表演等惊艳的作品。

  4)节点:灯光节在Bellecour广场设置了大型的灯光演艺和装置,成为了最具人气和代表性的灯光节核心景点(这里也是里昂黄背心运动的核心据点,可见其位置重要性)。在街道穿梭的商业区及老城区内,一些局部的小广场上,也都有较为重要的光艺术作品呈现。如果说主要的道路像一条条线,广场体系就像线上的结,最终形成了网状化的游览体系。

  5)标志物:在网状化的游览体系下,标志物的作品就像闪耀的宝石,成为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灯光节作品与象征。按区域来分的话,商业区Bellecour广场的摩天轮和老城区山上的大教堂成为了两个片区的标志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

  灯光节的游路规划,比较有特色的是它并不根据灯光作品进行引导,而是根据城市空间、地貌的特色,规划了几条各有千秋的线路,供游客选择。每条线路看到的艺术作品和城市景观都不同,也充分体现了里昂自身的城市魅力。同时,对于人群的均衡分布、避免短时间之内大量人流的集中疏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线路图中能够正常的看到,游线基本覆盖了整个商业区和老城区,也是里昂商业最集中的区域,这对于沿线商家的经营而言非常有益,尤其是对于人流平时到达较少的区域。

  在所有的灯光节的旅游资料里,都会有一张游览线路图,能够正常的看到上面的游线主要有这么几条:线路体系将老城、商业区、滨水区、开放空间、特色步行道等按类型学分类的手法进行组织,每一线路针对一类城市空间和元素展开。

  广告宣传——到了里昂,从机场开始,到酒店、餐厅、街头,随处都可见关于灯光节的宣传和介绍。酒店房间的书桌上,会放着一份详尽精美的灯光节地图和各个作品的介绍,Check-in时,服务员还会附送一份灯光节的宣传资料。

  所有关于灯光节的广告、导识系统,都是基于城市原有的一些广告宣传界面和设备设置,而且很少能看到巨幅的广告牌和连绵不绝的道旗。商店橱窗一角、街头路牌的一行、街边杂货亭的一面…很多上去微不足道的展示面,都承载了灯光节宣传的任务,让游客感到方便而且亲切,让人感觉到灯光节是真正融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文化渗透——对于灯光节文化传统的渗透于推广,也是主办方特别注重的环节。灯光节最早的形式是居民自发在窗前放置蜡烛,来感谢圣母玛利亚解救之恩。这种窗前放置蜡烛形式,成为里昂灯光节的一个传统和标志,在游览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房间里,书桌上也放置着蜡烛和一些简要的说明,一是告诉客人灯光节的传统形式,同时也鼓励游客去参加了,或者可以拿走作为纪念,这也是潜在的对里昂灯光节文化的一种传播和传承。

  除了线下全面而贴心的宣传,里昂灯光节有专门的一个APP,在APP里,有游览线路、设计作品、历年回顾、互动参与、生活服务等几个版块内容,集游览引导、交互参与、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身。在游览线路这一板块,就结合了主办方的游线规划,让使用者能自己选择并安排需要的游线,标注自己最喜欢或者想去的作品位置,十分方便。同时,通过这一个APP,游客能够直接进行最喜欢的3个作品的投票活动。

  这个APP,即是游客在虚拟空间中对灯光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而主办方也能够最终靠这个APP,了解游客对于城市、作品的喜好,以积累真实有效的数据,为以后的活动作出更好的指引。

  本次灯光节的41个作品是从4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纵观整体的效果呈现,根据其特点和规模,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分别是——

  正是通过多层次、差异化作品之间的相互映衬与对比,更为丰富了灯光节本身在整体效果上的完整性、多元化的体验感。

  通过光色来标定展区范围、区分区域特色,是里昂灯光节一大特色。这类由道路灯具经简单提升改造而呈现的出大面积彩色光环境,成为灯光节的基底,整个游览区都浸润在了这些令人兴奋而热情的色彩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特色化和标志性。

  • 一种是以灯光为题材的中小型装置艺术作品。这类作品都不具有较大的规模,多数是带有色彩、动态变化,有些还结合了音乐进行展现。

  这两类作品构成了灯光节光艺术展示的主流作品层面,体现了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及艺术效果,穿插在大街小巷之间,让人在游览时常有惊喜与感动。

  在诸多的主流灯光装置小品的基础上,主办方还设置了若干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的大型灯光演艺照明作品,作为整个灯光节的点睛之笔。这些作品多数使用了投影技术,结合声光电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展演。其位置一般都位于较大的广场、滨水景观带等,具有合适的视看距离以及能容纳较多的人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位于Bellecour广场上的摩天轮光影秀、位于索恩河西岸滨水的多栋建筑立面投影秀、以及位于老城区山脚的圣金巴普蒂斯天主教堂的立面投影秀。

  另外还有两三处的光影秀,是位于建筑或者庭院内部,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进行展映,更具有场景感和神秘感,也获得了大量游客的追捧,一般排队都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进入观赏。

  比如位于商业区美术馆院内的“Keys of Light”这一作品,充分的利用美术馆庭院内的墙面、绿化、雕塑等元素,现场结合钢琴演奏,梦幻的光影艺术在四周流淌,置身其中美不胜收。

  而位于Place Gabriel Rambaud的作品Lumieres En SOI(E) 更是将投影、激光、装置融合为一台饕餮视觉大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队伍排出几十米之远。

  在40多个作品中,还有若干作品是结合了时下作为火热的交互感应技术,将游客的参与度作为作品呈现的一部分,使其成为一种能够结合人的行为与感情来展映的沉浸式体验作品。

  由来自中国光艺术创作团队与法国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作品“雨打芭蕉”。该作品位于富维耶古罗马剧场,结合古迹,设计团队设置了用灯光形成的花海、芭蕉林、云朵等形象,运用了广东民乐《雨打芭蕉》进行伴奏,通过程控编辑了预设的灯光效果演绎,装置同时还是一个沉浸式交互体验作品,通过一个控台的感应设备,游客可通过手势变化来改变光的亮暗、变化频率、声音效果等多种参数,声光电所呈现的效果其实是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变化的可视化映射,其创新性、趣味性、观赏性兼具。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感受到灯光节作品虽然众多,但是各有特色、差异性明显。但其共同构成了整体效果丰富多样、新颖有致的作品体系。

  在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的组织下,我们有幸与国际城市灯光协会的总监Mark Burton-Page先生、法国国际关系处国际合作与欧洲事物项目经理Guillaume Arnould先生以及里昂灯光节组委会的同事一起进行了交流,就里昂灯光节、中国城市照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和管理部门的沟通以及结合本次灯光节的体验感受,针对当下国内渐渐热起的灯光秀现象,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组委会在对于灯光节参赛作品的遴选时,其艺术内容和创意(Artistic content and Creative)始终是他们坚持的宗旨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里昂灯光节对于作品的选择和确定时,坚持艺术上百花齐放的包容心态,在作品的创作主题、风格等问题上不设限、不命题,就希望能够让全世界各类艺术家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艺术创意,将顶配水平的光艺术作品在里昂呈现。在创作上包容并蓄的同时,主办方对于作品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管控就显得比较具体和严格。首先,主办方会明确告知灯光节作品设置的地点以及所在地点具体的表现形式要求(如建筑立面投影、灯饰、灯光雕塑等),同时还会公布每个地点的作品最终实现方案主办方给与的预算(根据规模和重要性,在3-30万欧元之间)。另外,每一个参赛作品在提交时,除了创意的表现,还需要对其可落地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尤其是要符合当地在电气安全等技术面的要求。主办方对于作品的可实施性尤其重视。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在“艺术上开放、技术上严格”的理念引导下存留下来的精品。

  灯光节、灯光秀是全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事,但也是投入较大、组织工作繁杂的社会活动。里昂灯光节举办30年来,已然成为里昂的文化符号,每年12月上旬蜂拥而至的游客,带给了这个城市巨大的旅游商机,交通、餐饮、零售业受益匪浅。可以说里昂灯光节的整个生态链条是健康且可持续的。这得益于30年的积累和用心经营,绝非朝夕之力可促成。如何使这样一类大型活动具有可持续性?里昂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全盘考虑:

  灯光节是以灯光为表现形式的大型社会群体性活动,它的成功需要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层面、多行业的统筹和配合。一个成功的灯光节带来的红利其实是举办城市诸多行业共同的分享,所以其投入也应该是经精心统筹和策划后,多行业联合的努力与付出。如果仅让某个行业甚至企业去全力筹办,最终的溢价却被诸多行业间接收割,那么结果往往就是实际承办组织或者企业的亏损与怨声,导致来年收缩预算、降低品质,甚至无人接手,可持续性无从谈起。所以说前期策划统筹工作最重要,要让所有涉及行业、人员在一个棋盘下有序运转,使艺术、技术、组织、经营、安保、服务等多个环节协同并共享红利,实现良性发展。

  里昂灯光节没有门票,没有灯光节展示内容本身的直接收入,而是通过别的环节的旅游收入实现了全盘统筹下的盈利,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

  但国内诸多灯光节用实例说明,仅仅通过灯光作品本身来进行创收,其收支难以平衡,能做到不亏损就属难得。因此必须以灯光作品的基点,以灯光节为源头和契机,拉长游客的消费链条,才能增加人均消费额,实现盈利,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形态趋势,即形成所谓的“长尾消费”。

  延长消费链条,一种模式就是像里昂的这种,以吃穿住行来回补灯光节本身,是一种常见的运营模式。而以灯光作品为端口和界面、以物联网交互技术为支撑,形成灯光作品和其他消费形式直接链接,达到长尾消费的目的,通过后台系统直接按比例分成,是一种创新的、更高效的运营理念。

  有了光,就有了希望--2018里昂灯光节特辑丨海外之旅No.52018里昂灯光节独家“幕后花絮”海外之旅No.7

相关新闻